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每日都会提及各省的名字,然而鲜有人深入思考:这些地名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?
有些地名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地理位置,诸如湖南、湖北、山东、山西;有些则因省内的江河湖泊而得名,比如浙江、黑龙江、青海;
更有一些地名,深藏着历史的奥秘,例如新疆,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后,此地被视为 “新辟疆土”,于 1884 年建省,取 “故土新归” 之意;
还有一些饶有趣味的地名,是将省内两个重要城市的名字 “拼接” 在一起,从而形成了省份的名称。
说到这类 “组合省名”,江苏和安徽或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,但实际上,在中国的版图上,还有几个省份同样源于此。
江苏:江宁与苏州的 “双城记”
首先来说说最为人们常提及的江苏。很多人误以为江苏从古至今就叫这个名字,实则不然,它不过才 300 多岁。
展开剩余80%清康熙六年(1667 年),康熙皇帝端坐在乾清宫内,凝视着地图,不禁紧锁眉头。
江南省地域广袤,其赋税竟占全国的三分之一,地广人稠,若有风吹草动,朝廷难免心中不安,遂决定 “分而治之”。于是,一道诏书下达,江南省被一分为二,分成了东西两部分。
东边这部分,选取了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,定名为 “江苏”。江宁府,即如今的南京。其名字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时期,取 “江南安宁” 之意。
遥想当年,西晋末年天下大乱,中原士族纷纷南渡,江南地区成为王朝延续的根基,而南京作为江南重镇,确实担起了 “安宁” 的重任。
苏州府,也就是现在的苏州,它的名字源自境内的姑苏山,“姑苏城外寒山寺” 这句诗早已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。
这两座城市,一座是江南的政治中心,一座是文化经济的代表,它们的结合恰似江苏大地的生动写照 —— 既有金陵王气的厚重底蕴,又有姑苏烟雨的灵秀之气。
安徽:安庆与徽州的 “前世今生”
与江苏一同从江南省分离出来的,还有安徽。这两个省份宛如 “孪生兄弟”,不仅同出一源,连命名方式都如出一辙。
安徽的名字,源于安庆府和徽州府。安庆府,坐落于长江之畔,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的要冲之地。
南宋时期,此地设立 “安庆军”,“安庆” 二字蕴含 “平安吉庆” 之意。
徽州,大致为现今黄山市一带,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,徽墨、徽砚、徽菜,一个 “徽” 字道尽了千年的繁华。
北宋时设立 “徽州”,“徽” 字本义为 “绳索”,引申为 “维系四方”,仿佛冥冥之中预示了这里会成为连接内外的商业枢纽。
有趣的是,从明清时期直至近代,安庆长期作为安徽的政治中心,见证了无数商船往来、官绅出入的热闹景象,实实在在 “坐镇” 安徽长达数百年,而合肥成为安徽省会,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。
甘肃:甘州与肃州的 “河西密码”
将目光投向西边,一条河西走廊,串联起半部中国历史,这里便是甘肃。甘肃并非清代才出现的新省份,它诞生于元代,同样是通过 “拼图” 的方式得名。
在河西走廊上,两座军镇隔山相望:甘州,即今天的张掖,汉武帝在此设郡,取 “张国臂掖,以通西域” 之意,尽显大气磅礴;肃州,即今天的酒泉,霍去病 “倾酒入泉” 的传说至今仍在酒泉公园的石碑上流传。
元世祖忽必烈一道公文下达,甘州与肃州合并,“甘肃” 之名自此诞生,这片狭长的土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响亮名号。“甘肃” 这个名字,承载着帝国向西眺望的目光,也见证了将士戍边的漫漫风沙。
福建:福州与建州的 “山海情缘”
在东南沿海,山海之间,还藏着一个 “拼” 出来的省名 —— 福建。
唐朝开元年间,闽地地处偏远,山高皇帝远,海盗、山贼时常出没,朝廷为加强管理,决定设立一位军事长官,统管福州、建州的两股兵力。
于是,从福州和建州各取一字,“福建经略使” 应运而生。福州,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会,它最早被称作 “晋安”,唐朝时因 “州北有福山”,故而改名为 “福州”;
建州,则位于今天南平市建瓯一带。唐武德四年,此地正式设立 “建州”,取 “建立州治” 之意,曾经是闽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中心。直至今日,闽江依旧如一条纽带,将福州与南平紧密相连,宛如一条水上的时间轴。
将最重要的两个地名融入省名,不仅便于记忆,更蕴含着诸多期待:这里有江南的苏州与江宁,尽显富庶安宁;这里有徽州与安庆,彰显文脉昌盛;这里有甘州与肃州,虽地处边关万里却心系中原;这里是福建,山海相依,孕育出敢拼敢闯的精神……
这些看似简单的地名,犹如一条条隐秘的线索,串联起中国的历史与文化,记录着行政区划的变迁、民族融合的轨迹以及国家治理的智慧。
发布于:安徽省盛康优配-实盘杠杆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网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