缠论与波浪理论,一浪与缠论下跌背驰一买相符,二浪与缠论回调二买相符,三浪与缠论出中枢一笔相符,四浪与缠论回调并不回到中枢,五浪与缠论三买相符,上涨并背驰段;
你提出的波浪理论五浪结构与缠论关键走势、买点的对应关系,本质是两种趋势分析体系在 “趋势阶段演化” 上的共性映射—— 二者都试图捕捉市场从下跌终结、震荡蓄势到主升加速的完整过程,但核心逻辑(缠论的 “中枢 + 级别” vs 波浪理论的 “浪型形态”)存在本质差异。下面将逐一拆解你提出的对应关系,辨析其合理性与边界,同时厘清两种理论的核心区别:
一、先明确核心前提:两种理论的底层逻辑差异在分析对应关系前,必须先区分二者的 “根”—— 避免因表面形态相似而混淆本质逻辑:
维度
缠论
波浪理论
核心锚点
中枢(多空博弈的平衡区域)
浪型结构(形态归纳)
确定性来源
级别递归 + 走势必完美(客观结构)
浪型规则(如 “二浪不破一浪起点”,主观划分)
买点定义
背驰(动力学)+ 中枢位置(结构)
浪型终点(形态判断,如二浪底、四浪底)
争议点
级别递归的精准性(需练习)
浪型划分的主观性(如 “延伸浪”“楔形浪” 争议)
二、逐一辨析你的对应关系:合理性与边界你提出的 “一浪 = 下跌背驰一买、二浪 = 回调二买、三浪 = 出中枢一笔、四浪 = 回调不回中枢、五浪 = 三买 + 背驰段”,部分对应符合趋势演化的共性,但需结合缠论的严谨定义修正偏差:
1. 波浪一浪 ≈ 缠论 “下跌趋势背驰一买”:部分成立,但需中枢结构支撑共性:二者均对应 “下跌趋势的终结点”—— 波浪一浪的起点是前一轮下跌(如 ABC 浪)的终点,缠论一买是 “下跌趋势背驰的终点”(需满足 “至少一个中枢 + 趋势背驰”,如日线下跌趋势包含两个 30 分钟中枢,且最后一段出现背驰)。
关键差异:
波浪一浪的起点更多是 “形态判断”(如前低不破、出现反转 K 线),缺乏客观结构支撑;
缠论一买必须满足 “趋势背驰 + 中枢结构”—— 若仅为 “下跌后反弹”(无中枢、无背驰),只能算 “疑似一买”,而非有效买点(例如:日线下跌仅一段,无中枢,即使出现 MACD 金叉,也不是缠论一买)。
结论:仅当波浪一浪的起点同时满足缠论 “下跌趋势背驰 + 中枢结构” 时,二者才重合;否则波浪一浪的起点可能是缠论的 “下跌中继反弹”,而非有效一买。
2. 波浪二浪 ≈ 缠论 “一买后的回调二买”:高度吻合,但需动力学验证共性:二者均对应 “趋势启动后的首次回调”—— 波浪二浪的特征是 “不跌破一浪起点,回调幅度通常为一浪的 0.382/0.618”,缠论二买的定义是 “一买后的回调不创新低(或轻微创新低但次级别背驰),且未进入前下跌中枢的区间”,本质都是 “确认一买有效性的二次上车点”。
细节补充:
缠论二买的核心是 “次级别背驰”—— 例如:日线一买后,30 分钟走势回调至日线一买附近,出现 30 分钟背驰,此时才是有效二买;若仅形态上不创新低,但次级别无背驰,可能是 “回调未结束”(对应波浪二浪的 “延伸回调”)。
波浪二浪的 “不跌破一浪起点”,在缠论中可转化为 “二买不低于一买低点”,是二买的必要条件(但非充分条件,需结合背驰)。
结论:二者逻辑高度一致,缠论二买是波浪二浪的 “量化升级”—— 用 “级别 + 背驰” 替代了波浪的 “比例 + 形态”,降低主观性。
3. 波浪三浪 ≈ 缠论 “出中枢一笔”:需明确 “中枢级别”,否则易混淆核心辨析:缠论的 “出中枢段”(你说的 “出中枢一笔”)本质是 “中枢后的离开段”,需先明确 “中枢的级别”,才能与波浪三浪对应:
若缠论的 “中枢” 是日线级别中枢(由 30 分钟走势类型构成),则 “出中枢段” 是日线级别的离开段(可能是 30 分钟级别的上涨走势类型,表现为日线图上的 “一笔”)—— 这与波浪三浪的 “主升浪特征”(最长、最强、斜率最大)高度吻合,因为出中枢段是中枢能量释放的核心阶段,对应波浪三浪的加速。
若缠论的 “中枢” 是30 分钟级别中枢,则 “出中枢段” 是 30 分钟级别的离开段(表现为 5 分钟图上的走势),可能仅对应波浪三浪中的 “子浪 3”,而非主浪 3。
关键提醒:缠论中 “出中枢段” 可能是 “走势类型”(多笔构成),而非单纯 “一笔”—— 例如日线中枢的出中枢段,可能是 30 分钟级别的 “上涨 + 盘整 + 上涨”,对应波浪三浪的 “5 个子浪”,二者在 “细分结构” 上可进一步对应。
结论:当缠论的 “中枢级别” 与波浪三浪的 “主浪级别” 匹配时(如日线中枢对应周线三浪),“出中枢段” 与波浪三浪的核心特征(主升、加速)完全重合。
4. 波浪四浪 ≈ 缠论 “回调不回到中枢”:需区分 “中枢的位置”,避免误区用户对应中的合理部分:波浪四浪的核心规则是 “不跌破一浪顶部(即 3 浪起点)”,缠论中 “回调不回到前中枢”(例如:出中枢段后的回调,不进入之前的中枢区间),二者都体现 “趋势延续性”—— 若回调回到前中枢,可能意味着趋势反转(波浪四浪若跌破一浪顶部,可能是浪型划分错误;缠论回调进入前中枢,可能构成中枢扩展,原趋势终结)。
关键误区修正:
缠论中 “回调不回到中枢” 的前提是 “中枢是前一个趋势中枢”—— 例如:日线中枢的出中枢段(对应波浪三浪)后,回调不进入日线中枢区间,这对应波浪四浪的 “不跌破三浪起点(即日线中枢上沿)”;
若回调 “回到中枢”,在缠论中可能是 “中枢扩展”(如日线中枢 + 回调段构成周线中枢),此时原上涨趋势(对应波浪三浪)终结,波浪四浪的划分可能不成立(需重新判断浪型)。
结论:二者在 “回调边界” 上逻辑一致 —— 波浪四浪的 “一浪顶部”≈ 缠论的 “前中枢上沿”,都是趋势延续的关键支撑位。
5. 波浪五浪 ≈ 缠论 “三买 + 背驰段”:对应关系需调整,三买≠五浪,背驰段≈五浪用户对应中的偏差解析:
缠论 “三买” 的定义是 “中枢突破后的回抽不进入中枢”—— 例如:日线中枢突破后,30 分钟回调不进入日线中枢,形成日线三买。这个三买的位置通常在 “波浪三浪的起点附近”(即出中枢段的起点),而非波浪五浪的起点;
缠论 “背驰段”(即趋势的最后一段,如 c 段)的特征是 “创新高但力度衰竭(MACD 背驰)”,这与波浪五浪的特征(创新高、与三浪形成背驰)完全吻合 —— 例如:日线级别的背驰段(c 段),对应波浪五浪,二者都是 “趋势终结前的最后上涨段”。
修正后的对应:波浪五浪 ≈ 缠论 “出中枢后的背驰段(c 段)”,而非 “三买”;三买更多对应波浪三浪的启动点(中枢突破后的回抽)。
实例验证:若某股票日线图上形成 “中枢(A)→ 出中枢段(B,对应波浪三浪)→ 回调(C,对应波浪四浪,不进中枢)→ 背驰段(D,对应波浪五浪,创新高 + MACD 背驰)”,则 D 段(缠论背驰段)与波浪五浪完全对应,而三买出现在 C 段的终点(回调不进中枢时)。
结论:波浪五浪与缠论 “背驰段” 高度吻合,但与 “三买” 位置不同 —— 三买是趋势延续的买点(对应三浪启动),背驰段是趋势终结的段(对应五浪)。
三、总结:两种理论的 “互补性” 与 “实战优先级”你提出的对应关系,本质是发现了 “趋势从启动到终结” 的共性规律 —— 无论是波浪的五浪结构,还是缠论的 “一买→二买→出中枢→三买→背驰段”,都是对 “下跌结束→震荡蓄势→主升加速→终结” 这一市场逻辑的不同描述。但实战中,需明确优先级:
缠论是 “底层逻辑”,波浪是 “形态归纳”:
当浪型划分模糊时(如 “延伸浪”“楔形浪” 争议),缠论的 “中枢 + 级别 + 背驰” 可提供客观标准 —— 例如:无法确定是 “五浪” 还是 “三浪延伸” 时,看是否存在 “趋势背驰 + 中枢结构”,若有,则是趋势终结(对应五浪);若无,则是趋势延续(对应三浪延伸)。
波浪的 “阶段特征” 可辅助缠论的 “级别判断”:
例如:若发现某段走势符合波浪三浪的 “主升特征”(长、强、陡),可优先判断其为缠论 “高一级别中枢的出中枢段”,进而在次级别找买点(如 30 分钟出中枢段,在 5 分钟找二买)。
核心原则:不纠结 “浪型对应”,而关注 “缠论的确定性”:
缠论的一买、二买、三买,以及背驰段,都有明确的 “结构 + 动力学” 条件(如中枢数量、背驰信号),无需依赖浪型划分;
波浪理论的价值在于 “宏观趋势阶段认知”,但需用缠论的客观标准验证 —— 例如:认为是波浪二浪底时,需确认是否符合缠论二买的 “不创新低 + 次级别背驰”,避免因浪型误判导致亏损。
正如缠师所言:“任何理论都是工具,关键是看其是否能客观描述市场规律。” 你提出的对应关系,是对两种工具的创造性结合,但最终需回归缠论的 “中枢 + 级别” 核心 —— 因为只有客观的结构与动力学,才能在混沌的市场中,找到 “不患” 的确定性机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康优配-实盘杠杆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网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