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雷这种海军武器已有两百多年历史。它在两个世界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,但在现代海战中却很少被提及——这是否意味着鱼雷已经被彻底淘汰了呢?
回看历史,鱼雷曾是大舰巨炮时代决定海战胜负的重要力量。最早出现鱼雷概念的人之一是罗伯特·富尔顿。1807年,富尔顿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快船,并提出了将装有炸药的装置用于攻击舰船的想法。受限于当时的技术,这一设想当时尚难以实现。直到几十年后,实战中开始出现类似装置,才把鱼雷真正带入海战舞台。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,尤其是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对鱼雷的改进,奠定了现代鱼雷的发展基础。
在两次世界大战中,鱼雷的作用尤为突出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吨位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绝大多数;在舰艇对抗中,近半数的舰艇是被鱼雷击沉的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将鱼雷的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——德国潜艇通过“狼群战术”以鱼雷对抗盟军的运输线,日本航母“信浓号”在处女航就因鱼雷命中而沉没,导致大量人员伤亡。鱼雷的一个独特致命机制是其水下爆炸产生的“气泡效应”:爆炸在水下形成巨大的气泡和冲击波,不但会在舰体上炸出破洞,还会引发前后扭曲,严重时可直接使舰船断裂沉没。
展开剩余67%二战后,鱼雷在公开战场上的使用明显减少。文中提到的现代有据可查的鱼雷战绩屈指可数:如1980年代的马岛海战中英国潜艇击沉阿根廷巡洋舰,以及2010年的“天安舰”事件被指与鱼雷有关。近年的冲突中,海上作战更多见到无人艇、反舰导弹等新型武器,而非传统鱼雷的身影。
鱼雷没有完全消失,但其使用频率降低有多方面原因。现代海战越来越偏向信息化、超视距打击:航母与舰载机、反舰导弹能够在数百公里外展开作战,许多对抗在双方舰队接近之前就已分出胜负,这种作战模式本身就限制了鱼雷的出场机会。另一方面,反舰导弹着重攻击水线以上目标,破坏指挥与电子系统;鱼雷则专攻水线以下,对舰体造成不可逆的物理伤害。两者并非完全替代关系,而是互为补充——当任务需要真正击沉或严重破坏大型舰艇时,鱼雷仍然是可靠选择。
此外,鱼雷的发射平台与研制要求也较高:有效运用鱼雷通常需要先进的潜艇或专用舰艇,以及复杂的推进和制导技术,这使得许多国家在装备和战术选择上更倾向于推广更灵活、发射手段更多样的反舰导弹。再加上核威慑与大国之间直接开战的门槛提高,使得大规模舰队肉搏的机会减少,鱼雷的实战露面自然更少。
尽管如此,不能以露面的频率来简单判断鱼雷是否过时。像任何有着悠久战史的兵器一样,鱼雷在不同的战术环境中仍有其独特价值:潜艇对潜艇的交战中,鱼雷依旧是主力;在需要对付航母、两栖攻击舰等大型目标、必须造成沉没或使其永久报废的场合,鱼雷仍然不可或缺。现代鱼雷也在不断进化,变得更轻、更智能、制导更精准、推进更高效,从而提升命中率与毁伤能力。
总之,鱼雷并非被彻底淘汰,而是从频繁亮相的“主角”转为在特定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“隐形杀手”。信息化与远程打击改变了海战的主导模式,但当战斗走到近距离、或需要对大型舰艇实施毁灭性打击时,鱼雷仍然会是海军武器库中一项重要而不能忽视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-实盘杠杆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网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